2022山东科学技术最高奖获得者包振民:我有两个愿望……_每日热文

海报新闻   2023-06-22 06:55:48

海报新闻记者 辛振东 济南报道

“我有两个愿望,一是希望一艘艘满载山东培育的优良品种的养殖工船游弋在东海、南海和大洋远海;二是希望老百姓的餐桌上摆满我们养殖的名贵海鲜。”

6月20日上午,山东省科技创新大会在济南召开。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包振民获颁2022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在大会发言时,包振民讲出了上述两个愿望,而他的圆梦之旅,也正是一部向海图强的奋斗史。


(资料图)

耕耘深海40余年 只为“一只扇贝”

扇贝,一种现在经常出现在日常餐桌上的海鲜。在我们享受着扇贝的鲜美的同时,少有人知道,它能被端上千家万户餐桌的背后,是包振民与他团队40多年如一日的努力。

1978年,包振民考入山东海洋学院(中国海洋大学前身)生物学专业,从此开启了他与海洋生物的不解之缘。当时,扇贝作为海产八珍之一,高昂的价格让平常百姓很难吃到这种珍馐。后来,以中国海洋大学贝类学家王如才教授为代表的专家学者陆续攻克了扇贝半人工采苗技术、室内全人工育苗等技术,扇贝养殖这一产业在我国逐渐兴起,被称为海水养殖业的第三次浪潮。

时间来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扇贝养殖业暴发了大规模流行病害,一度成为制约我国扇贝养殖业发展的大难题。1993年,包振民带领团队将攻关方向瞄准了培育高产抗病的扇贝良种。这一干就是十余年。十余年间,包振民带领团队在黄、渤海区多地进行着实验,与当地渔民同吃同住,每天穿梭于育苗场间。经历过海上的狂风巨浪,也经历过十年研究“毁于一旦”的意外。终于在2005年,包振民团队培育出了一种扇贝新品种,其生长速度快、产量高、肉柱大、抗逆性强、遗传性能稳定,这个品种就是“蓬莱红”。

育种的脚步不会停歇。包振民和他的团队建立了简并基因组技术和液相芯片技术,开发了全基因组遗传效应评估的算法模型,并最终研发出了贝类全基因组分型技术。基于这一技术,2013年,包振民团队培育出“蓬莱红2号”,这是我国首个采用全基因组育种技术培育的水生生物新品种,产量大幅度提高。

得益于新品种与新技术,有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扇贝产量已从20世纪90年代末的年产80多吨,上升到如今的200万吨。扇贝,这一曾经的“海八珍”变成了百姓餐桌上的“常客”。

包振民表示,40余年来,他和他的团队以发展水产种业、建设蓝色粮仓为己任,面向国家和地方重大需求,围绕水产育种核心理论和关键技术开展攻关,在水产种质资源、基因组学和分子育种等领域取得系列进展。突破了海洋生物高通量低成本的基因分型关键技术,率先在水产领域建立了全基因组选择育种技术体系,育成10个国家审定的水产优良品种,改变了扇贝养殖依赖野生苗种的局面,使我国水产育种技术居国际领跑地位。

把实验室搬到养殖场 到大海里“找方向”

“育种要从实验室、育种中心走出去,是否良种不是在实验室、育种中心说了算,而是在产业一线,由老百姓评价。”包振民告诉记者,当前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如今的算法、模型在未来可能会由人工智能来实现。于是,有学生问包振民,下一步我们的焦点在哪?包振民坦诚地回答说,我不知道未来我们哪些工作不能被人工智能取代,但是当你们不知道到哪去,方向在哪里的时候,就到产业一线去,只有在那里才能找到优良品种的方向。

包振民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30多年前,他扎根深海,与渔民同吃同住,只为找到那抹“红”。如今,年过60旬的他依旧将大把时间放在产业一线,在广阔的海面上,为了他的“海洋之愿”踏浪前行。

精彩推送